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回到首页 | 联系我们 | 收藏本站
免费注册会员 | 登陆
工程管理论坛
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

最新推荐
相关文章
没有相关文章
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工程管理网 >> 工程文库 >> 项目执行 >> 工期与控制 >> 正文
“工期之困”的根源何在
作者:胡新生 来源:施工企业管理 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11-12-29 18:26:21
有相应的生产能力必然不能按照合同工期完成工程项目,因此也会造成一定的工期紧张。
施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压力造成“工期之困”的原因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施工条件不成熟,时间在施工准备环节消耗。在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定合同后,施工单位会按规定时间进入施工现场。由于考虑到时间成本,一般都坚持“快速进场,提前策划”的原则。但是,目前遇到的很多情况是业主承诺的现场施工条件根本不具备,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后无法按时开工,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清理外部环境,要承担许多本不应该由施工企业承担的工作,实际合同期自然会大打折扣。例如,某施工单位按照要求进入施工现场之后,发现许多工程用地还没有征用下来。在这种条件下,施工企业不得不与业主一道甚至是以业主的身份,开展难度很大的征地工作,甚至替业主垫付征地资金。等全部或是部分办好了相关的手续,时间已被消耗了很多。而且在征地拆迁过程中,当地居民时常会因征地补偿不能满足要求,对施工进行无理干扰,有的堵截运输便道,有的寻衅滋事,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。而遇到这种情况时,建设单位一般不会出面协调,只能由施工单位自行解决,本来时间已经有所消耗,又有一部分时间在解决处理纠纷过程中被浪费。

  施工环境恶劣,不可抗因素造成时间消耗。对工程施工单位来说,除部分市政工程外,其他基建工程的施工环境都比较恶劣。一般情况下,建设单位划分好工程标段后,就直接交由施工单位对本标段进行管理,许多临建设施需由施工单位自行解决,建设单位会给予一部分补偿。但施工单位要考虑到成本因素,因此也不会在临建设施中投入过多。施工单位进入施工现场后,首先要解决的是运输便道,在修葺距离较短的运输便道时,施工单位除了平整之外,还会对路面进行硬化。但是很多情况下,运输便道距离施工现场较远,近则几十公里,远则上百公里,若是对所有路面进行硬化,成本过大,施工单位无法承受,业主也不会给予补偿,因此,运输便道一般多为泥土路面。如果遇到阴雨天气,就会造成运输困难。材料供应不及时,自然要影响到工程进展。还有一种情况是原设计与施工现场地质条件不符,这尤其对隧道施工单位影响较大。在某施工单位承担的隧道工程项目中,原设计隧道围岩为Ⅲ级,工程标价、合同工期等均按照Ⅲ级确定。但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却是大面积的Ⅳ级和Ⅴ级围岩,这样也就造成了施工难度增大,投入增加,因而也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按期完工。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

  建设单位直接要求工程项目提前完工。一般情况下,设计工期都是理想化的时间表,没有考虑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。因此,工程施工的有效时间一般都很有限。然而,在一些工程建设过程中,业主由于考虑到自身利益,常不止一次地要求压缩工期,有的甚至“拦腰一刀”把本来就很紧张的工期缩短了一半。这必然是施工单位不能承受之重。但是,业主的要求和指令一般是不能违背的,违背业主意愿等同于自寻死路,施工单位只能在减少施工环节、简化作业工序上想办法。一味地追求施工进度,工程质量必然要大打折扣。

  “工期之困”的社会根源training.mypm.net

  在施工企业遭遇“工期之困”的现象中,或多或少也渗透出一些体制机制的缺陷和制度约束的的漏洞。早在2004年,原建设部就下发了《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》,要求必须严格遵循科学规律,合理确定设计周期和施工工期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行要求设计、施工单位违背合同约定抢进度、赶工期。但是通知发过之后,依然时有因赶超工期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出现,说到底是因为主导赶超工期行为和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根除,这也就成了造成“工期之困”的社会根源。

“献礼情结”为工期关紧后门。出现赶超工期现象的其中一种普遍原因就是传统观念中的“献礼情结”。一般都是为了赶在诸如“五一”“十一”之类的节日或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完工,为的是向这些节日或特殊日子“献上一份厚礼”。而且这种情况下,工期节点是定死的,没有任何活动余地,哪怕到最后一刻也不会松口。某项工程建设为向某项国际盛会献礼,两年的工期压缩到一年,施工期间由于施工单位赶超工期,安全质量事故多发,而且被媒体曝光,这算是一种讽刺性的“献礼”。许多的事例不胜枚举,例如“要在某某节日前通车”“要把工程建设成为某某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下一页

文章录入:web33742    责任编辑:web33742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,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 
   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| 收藏本站 |京ICP备10012994号
   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:中国研发管理网 | 项目管理者联盟 | 中国工程管理网
    VIP会员 |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刊物出版 | 沙龙会议 | 人才服务 | 广告投放 | 联系我们
    Copyright ? 2005-2014 21CPM.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证06051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