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 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关于预应力构件的现场施工组织管理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互联网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12/8/2 15:08:57  文章录入:web13741  责任编辑:web13741

程序及张拉注意事项等都必须详细交代,使作业人员能按有关规范、规程、作业方法进行施工。

  ②绑扎非预应力钢筋的控制,钢筋在预应力筋穿过的位置应避开预应力筋,与预应力筋平行排放,横向钢筋不能放在预应力筋的最低位置,以免影响其标高。

  ③构件预留孔洞的检查:a.检查波纹管规格要符合要求,不得有凹痕或破裂,应密封良好,接头严密,不漏浆,使用前做灌水试验,检查有无渗漏现象;b.检查波纹管安装位置,支撑波纹管的铁架位置和标高是否正确,与波纹管是否连接可靠;c.检查锚板预埋位置、标高是否正确,锚板是否与预应力筋垂直,固端标高、位置是否符合要求;d.检查灌浆管嘴的安装,在构件两端及跨中设置灌浆管嘴,灌浆管要伸展到距离混凝土面500mm以上,要求接口严密,绑扎牢固。

  ④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模板安装必须牢固,予埋件、插筋、套环、预留孔洞、预埋电气管线等的铺放及固定、卡定应位置准确无误,符合设计要求,且不得因在浇筑混凝土、振捣、脱模时而改变位置。

  ⑤混凝土质量控制,常见标号为C40以上或按设计要求,配制高标号和低收缩率的混凝土采用干硬性,主要降低水灰比,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粘结强度,也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。在浇筑混凝土时不能直接倾倒在波纹管上,避免波纹管错位。振捣设备要用频率较高的振捣器,振捣时要密实,特别是固端和张拉端锚板周围。

  ⑥在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,一定要加强养护,因混凝土在空气中硬结,会产生收缩,在潮湿环境或水中养护,体积不但不会缩小,而且还略有膨胀。所以,为了减少收缩,减少预应力的损失,一定要改善养护条件,严格养护制度,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收缩。

  ⑦张拉预应力筋的质量控制:a.穿筋操作,穿筋时,应用铅线将高强钢筋编绑成束,成束的预应力筋要将一头打齐,按顺序编号进行穿入孔道,使露出钢筋长度符合要求为止;b.在张拉前将锚垫板清理干净,清理时注意不要破坏混凝土;c.张拉现场的周围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,严禁与张拉工作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内,在张拉时千斤顶两侧1.5米以内及两端后面严禁站人或行走,以保

  人身安全。d.预应力筋张拉时,构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75%后方可进行;e.在安装张拉设备时应使张拉力作用线与孔道中心线未端的地线重合,张拉按设计要求顺序进行,并校核伸长值,当伸长值超出设计值偏差范围时,应暂停张拉,查明原因,采取措施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。

  ⑧端头封闭和孔道灌浆

  张拉完毕,伸长值经计算符合设计要求后,应装上灌浆专用工具并将锚圈与夹片之间的缝隙用水泥浆进行封闭,并留排气孔,当封锚水泥浆的强度不足10Mpa时,不得压浆。预应力筋张拉后尽快进行灌浆,以防锈蚀或松驰,灌浆时保持连续缓慢均匀进行,灌注水泥浆必须分级加压,直至出浆孔的水泥浆密实后再加封闭,在灌浆完成后维持0.5Mpa的压力,一分钟后再关闭灌浆孔。在确认预施应力质量合格后,方可拆除灌浆工具,切除过长钢筋。

  4、施工管理质量控制

  ①建立施工质量管理三级责任制,即项目经理管理责任制,质量员责任制,施工员、班组和个人质量责任制。

  ②在施工准备阶段组织所有工程施工人员学习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,进行技术交底、质量教育和培训。

  ③在施工阶段加强施工工艺管理,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必须跟班作业,现场指挥,严格按照施工流程和工艺进行施工,防止偷工减料、野蛮施工,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,加强对重点工序的检查。

  ④施工完成后加强产品保护,通过协调会或在施工现场与其他施工工种进行相互沟通,增强产品质量保护意识,减少对产品的损坏。

  六、结束语

  由于预应力结构具有造型优美,经济合理,工期短等优点,广泛应用于桥梁、大型厂房、仓库等工程中。在施工过程中,由于重视做好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,能事先根据设计要求和各工序特点,制订出详细和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,并跟踪过程控制,使工程质量取得良好效果。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